首页> 农技知识

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意见

发布时间:2018-04-10 16:13 文档编号:

据近期全市植保系统分析预测,小麦穗期病虫呈中等偏重、局部大发生趋势,主要表现为小麦赤霉病、白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较多,将达中等偏重发生程度;蚜虫繁殖速度快、繁殖倍数高,随着气温回升,蚜量会迅速上升,将达中等发生程度。

一、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

1、小麦赤霉病。小麦赤霉病发病有利因素多,呈偏重至重发态势。一是田间菌源充足。近期调查,全市稻桩子囊壳平均株带菌率为2.5%,满足大流行的菌源条件。二是品种均不抗病。目前生产上还没有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,全市大面积种植的扬麦、宁麦系列小麦品种均易感病。三是气候条件有利。据气象部门预报,全市4月份气温较常年偏高1-2℃4月下旬有两次过程性降雨,高温高湿天气极利于病菌侵染。四是小麦生育进程参差不齐。今年小麦生育进程较去年早4-5天,大面积抽穗扬花期集中在415-28日,地区间、田块间差异较大,早的在412日左右、迟的到5月上旬,感病几率加大。

2、小麦白粉病。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呈加重发生趋势,分析预测今年将中等偏重发生。一是菌源充足。近年连续偏重发生,发生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80%以上,田间菌源充足。二是见病早。3月中旬沿江地区已零星见病,比常年见病早20天左右。三是感病品种比例高。宁麦系列、扬麦16、扬辐麦4号等感病品种在我市种植面积达一半以上,加之秋播播种量大,部分田间群体密度高,利于病害侵染和扩展。四是气象条件有利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小麦穗期气温偏高,有多次过程性降雨,对小麦白粉病扩展蔓延较为有利。

3、穗蚜。目前发生较轻,近期调查,全市平均蚜株率为5%,百株蚜量为35头,略轻于去年同期。但随着气温快速回升,蚜量将会成数十倍增殖,预计穗蚜全市中等发生。

二、防治意见

针对小麦穗期病虫重发态势,各地要坚持预防为主,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,突出因地制宜、统筹兼顾、总体防治、减量控害的防控思路,主动打好小麦穗期赤霉病为主的防治总体战。

一要开展准确测报,指导农民适期用药。要深入田间加大调查面积和调查频次,在吃准苗情、病情、天情的情况下,对不同地区、不同播期、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进行决策防治,以小麦赤霉病防治为重点,抓住小麦抽穗扬花期这个关键时期,主动用药预防,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;对高感品种,如果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,首次施药时间应提早至雨前的齐穗期。对白粉病掌握在发病初期防治,对早发重发田块,拔节期病株率达5%时,单独开展一次挑治,减轻后期防治压力;孕穗至扬花灌浆期,病株率15%或病叶率5-10%进行防治,一般结合小麦赤霉病防治开展总体战。对后期小麦穗蚜上升速度快,发生程度重的,要进行补治或挑治。

二要优化药剂品种,提高防治质量。赤霉病防治应选择氰烯菌酯、戊唑醇及咪鲜胺复配剂,避免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;白粉病防治可选用氟环唑、戊唑醇、丙环唑、己唑醇、腈菌唑、粉唑醇、嘧菌酯、吡唑醚菌酯、醚菌酯等单剂及其混配制剂;穗蚜防治可选用吡蚜酮、噻虫嗪、吡虫啉、抗蚜威等;要控制菊酯类及有机磷类等广谱性农药使用,保护和利用生物天敌,发挥天敌对蚜虫的自然控制作用。要用足药量、水量,细化喷雾,确保防治一块,成效一块。

三要强化宣传发动,提升信息到位率。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、广播、网络、12316短信、微信、微博等多种媒体,广泛宣传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以及防治关键技术措施,确保信息到位率。

四要开展统防统治,确保防控实效。各地要充分利用服务组织的技术优势、人力优势、药械优势,发挥植保专业服务队伍在防控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,大力开展小麦穗期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。同时要加强对防治行动的组织调度,发挥乡镇和村组的组织作用,将分散的机械、机手组织起来,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,确保病虫防控取得实效。


来源:扬州市农业委员会